1999年曾经有一场互联网挑战,房间里只有一台可以联网的电脑、一张没有床单被褥的光板床,一个可以正常使用的卫生间,没有日用品、食品、饮用水。
而挑战内容就是,上网去解决这一切,挑战者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72个小时,就能获得一定的奖励。
当时参与挑战的12人,除了一位不会拨号上网而退出,均完成了挑战。
看起来很简单对吧?
其实,这都是主办方为了“面子”派专人配合的结果,当时甚至有人等在活动的酒店外,为他们购买和送货。
如今,在外卖和即时配送高度发达的国内,别说是72个小时不出门,就算是720个小时,我们也能靠一台电脑悠哉的生活下去。
而线上生活在中国盛行的背后,除了移动互联网的高度发达,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就是线下配送的能力。
1
2010年11月11日,在武汉上大二的杨晔上网买了一双五折的雪地靴。
她没想到的是,下单虽然只花了几分钟,但当快递到手的时候,却已经是半个月之后了。
那是“双十一”的第二年,当年整个淘宝销售额飙升至9.36亿,短时间就有超过1000万件快递从各地的仓库发出。
但当时的配送端基本上全靠人力分拣,无力承担如此大的包裹量,各大快递仓库“爆仓”的新闻时有发生,快递从揽收到最后的配送,都相继出现了运力不足。
物流“爆仓”的问题,也直接导致了当年淘宝的售后进度缓慢,用户大量投诉。
彼时还没辞任淘宝ceo的马云在当年的淘宝会议上表示“淘宝能不能冲上1万亿,最大的障碍就是物流。”
在此之后,阿里巴巴开始频繁对物流公司投资、并购,并且通过大数据进行快递行业的数字化改造。
根据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快递平均时效超过76小时,在阿里入局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快递骨干网和终端投递的建设。
到2015年,“三通一达”快递时效已经提升到了50个小时。
而后,就算在双十一这种国民级消费热潮下,“爆仓”等新闻也不再出现过。
快递时效提升,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仅2019年,线下就送出了超600亿个包裹,阿里经济体全年交易额就突破7万亿。
对此,菜鸟总裁万霖曾说:“电商的业务和物流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物流不断成长,电商才能越做越大;电商越做越大,才能反哺物流不断升级。”
2
2013年8月的一个清晨,快递员刘宝华接到了老乡的一个电话“要不要来送外卖,比你送快递还挣钱。”
此前,刘宝华在这个片区送了三年快递,对周边小区了如指掌,听到比现在挣得多,他并没有过多犹豫就向站点负责人辞了职。
相比于之前送快递的经验,刘宝华说“送快递没有时效限制,天气好就早点送,遇到天晴下雨晚点也没事,外卖是紧赶慢赶,就是天上下刀子,也得在规定时间送到”。
其实刘宝华的经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非常普遍。
彼时,团购巨头美团和饿了么两家巨头在全国范围内到处“挖人”,并成立了以“点对点”形式的专职外卖配送团队。
短时间内,随着两大巨头对市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线外卖开始在全国各地崭露头角,作为做重要的配送端,也成为物流行业一股新的“分支”:即时配送。
到2015年的时候,全国就有超过百万的外卖员,人数的激增也直接导致了整个即时配送行业运力的增加。
仅2015年,送出了457.8亿的外卖市场,在当时的餐饮市场中占据了仅8%的市场。
如果用1999年的互联网挑战来对比,2015年的线上生活已经初具规模,我们已经能够“足不出户”通过一台手机解决日常所需。
3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突然到来,为了打赢这场抗议之战,全国范围的商业、制造业在短时间内近乎停摆。
当年的互联网挑战也变成了对整个社会的“挑战”。
但我们所要面对的,不是72个小时不能出门,而是长达数月封闭生活。
而在这场“抗疫之战”中,生鲜、商超、手机等品类继餐饮之后,成为用户线上点单频率最高的垂直品类,其中负责配送的跑腿小哥也成为城市生活的“纽带”。
前段时间,超盟君就写过配送行业“包工头”趣活,这个将99%的员工派遣给即时配送平台,一单只赚几毛钱的公司,却在今年6月上市时,市值达到了40亿元。
其实,趣活能够通过极低的利润创造高市值的背后,一方面正是即时配送运力的重要性在现今的商业社会中逐渐凸显。
借助即时配送的庞大运力,疫情期间也诞生了很多全新的商业模式。
其中较为明显的便是线下实体行业,依托即时配送,转为线下线上一体化经营,实现经营上的升级。
而另一方面,随着本地生活服务的崛起,作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即时配送当前也正处于一个发展“风口”。
在前两天的物流峰会上,美团配送总经理魏巍也曾说:“即时配送网络是将商品和服务输送至城市生活最后三公里的毛细血管,这一价值在疫情期间被凸显,并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商户带来巨大价值。”
4
回想过去,不难发现,快递、外卖、跑腿等即时配送业务在短时间内取得快速发展,“最大功臣”便是现有商业发展所产生的新需求。
阿里本地生活副总裁刘歆杨也曾说“配送作为服务业的一种,它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形态,而是跟随商业的变化而变化的。”
如今,即时配送行业也从送外卖,逐渐衍生到“送万物”,基本所有的日常所需已经能通过即时配送完成。
二十年前的挑战,在当今社会也变成了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
伴随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消散,各大巨头也开始深耕存量用户的消费需求,“送得快、品类多”也成了共识,这也导致了即时配送业务对配送的运力要求也越发凸显。
根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0-2025年中国外卖行业深度发展研究报告》分析,配送行业从业人数也以超过1700万人,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末端生态里,外卖员总数就已突破700万人。
数据显示,预计未来零售线上化率将翻4倍到5倍,带动即时配送行业规模相应增大。
到2025年,网约配送员的需求量约为3000万人,市场发展对网约配送员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而随着实体经济线上化的不断繁荣,即时配送或将真正成为整个经济带中的‘水电煤’业务,变成一个不可缺失的标准化服务。
作为本地生活和新零售的基础设施,配送运力正拥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价值。
结语
在今年,超盟集团推出数字化社区消费平台--超盟u品时,超盟集团就打造了一只线下配送铁军:蜜蜂速递。
目前,借助蜜蜂速递的即时配送能力,超盟u品将实体门店覆盖范围增加至周围三公里、线下线上同步经营。
同时,在配送时效上,蜜蜂速递也达到了平均25分钟,便能将商品配送到消费者手中。
如今,借助线下配送的能力,超盟u品为数近十万的实体商户的经营赋能,实现其门店线上线下一体化。
未来,超盟还将继续“打磨”蜜蜂速递,深耕即时配送领域,为全国的实体商户提供经营所需。